導讀目錄
- 🏀 比賽回顧:楊瀚森首次 DNP,坐滿全場
- 📉 原因一:自身表現未達預期,難以適應強度
- 💥 原因二:內線競爭白熱化,輪換順序下滑
- 🎯 原因三:新帥以勝利為重,新秀難獲機會
- 🚀 七天後 G 聯賽開打,或成現實突破口
- 📚 總結:馬拉松起點,考驗耐性與進化

🏀 比賽回顧:楊瀚森首次 DNP,坐滿全場
北京時間 11 月 1 日,NBA 杯賽開打,波特蘭開拓者主場以 109 比 107 險勝衛冕冠軍丹佛掘金。雖然球隊贏球,但中國球員 楊瀚森 卻經歷了職業生涯首次「DNP」(Did Not Play,未出場)。這一夜,他從熱身時與偶像約基奇同場,最終卻只能全場坐在替補席上。
主帥斯普利特在賽前受訪時其實已經給出暗示——隨著羅伯特·威廉斯(羅威)的復出,楊瀚森的出場機會將受到限制,是否上場要「視比賽情況而定」。結果,預言成真。整場比賽中,克林根、羅威與里斯輪番上陣,楊瀚森一次機會也沒有,正式淪為球隊的「第四中鋒」。
📉 原因一:自身表現未達預期,難以適應強度
在夏季聯賽與季前賽期間,楊瀚森曾以穩定的防守意識與積極的籃板拼搶獲得外界肯定。然而,常規賽的節奏與強度遠高於他此前的經歷。根據統計,他在前 5 場常規賽中場均僅出戰 6 分鐘,得到 1.8 分與 0.8 籃板,命中率僅 22.2%,這樣的表現顯然難以打動教練組。
開拓者記者直言,楊瀚森在場上「貢獻為負」,主要問題在於三點:防守對抗不足、節奏跟不上以及犯規過多。這些都讓他難以在比賽中穩定站穩腳步。比盧普斯時期原本希望他能「立刻做出貢獻」,但事實證明,這位年輕中鋒仍需要時間去適應 NBA 的節奏與身體對抗。
斯普利特多次強調「NBA 就像一場馬拉松」,這不只是鼓勵,更是對現實的清醒判斷。楊瀚森要想真正融入這個聯盟,除了技術層面的進步,更需要心理與節奏的調整。
💥 原因二:內線競爭白熱化,輪換順序下滑
開拓者目前的內線配置極度擁擠。主力中鋒克林根是球隊的防守核心,羅威作為老將復出後立即占據穩定位置,此外還有在前幾場表現出色的里斯。這意味著楊瀚森已被迫退居「第四順位」。
起初在羅威未回歸時,楊瀚森是克林根之後的第一替補中鋒,擁有可觀的上場時間。但隨着里斯把握住機會、表現亮眼,教練組的信任逐漸轉移。當羅威完全康復後,輪換自然緊縮。對陣掘金一戰中,這一輪序變化正式確立——楊瀚森被排除在輪換之外。
在目前的陣容結構下,除非發生交易或傷病變化,這一情況短期內難以改變。對一位 20 出頭、尚處適應期的新秀而言,這既是殘酷現實,也是成長考驗。
🎯 原因三:新帥以勝利為重,新秀難獲機會
開拓者這一季的定位,與過去擺爛重建的時期不同。隨著比盧普斯因涉賭停職,新任臨時主帥斯普利特明確表示,他更希望球隊打出競爭力,爭取勝場以爭取轉正的機會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使用經驗豐富、能即時貢獻的老將成為首選。新秀的培養計劃被自然擱置。對楊瀚森而言,這等於失去了短期內進入輪換的窗口。斯普利特兩次公開提到「要有耐心」,實際上已經表明球隊不會急於讓他出場。
換句話說,只要球隊仍在追求勝利與穩定戰績,那麼楊瀚森的上場時間就會繼續受限。他的發展節奏,將被迫轉移到更低壓的環境中——那就是 G 聯賽。
🚀 七天後 G 聯賽開打,或成現實突破口
根據 G 聯賽官方資料,2025-26 賽季將於 11 月 8 日(北京時間)正式開打。開拓者附屬球隊「撕裂之城混音隊」首戰對手為聖克魯斯勇士。外界普遍預期,楊瀚森將隨隊出戰,透過穩定的上場時間磨練自己。
G 聯賽雖然強度略低於 NBA,但節奏與對抗依舊接近職業級別,對年輕球員而言是理想的磨練平台。若能在那裡打出統治級表現,他仍有機會在季中回歸開拓者主隊輪換。
實際上,許多成功的亞洲球員都曾走過相似道路——如渡邊雄太、八村壘,都曾在 G 聯賽中積累經驗、打磨技術,再次回歸 NBA 舞台。對楊瀚森來說,這或許才是現階段最合理的選擇。
📚 總結:馬拉松起點,考驗耐性與進化
從「夏聯驚豔」到「常規賽 DNP」,楊瀚森經歷了短短一個月內的巨大落差。這既是職業籃球的現實,也是一名新秀的成長必經之路。他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競爭對手,還有時間與壓力的雙重考驗。
NBA 的歷程確實像馬拉松——有人起跑快,有人慢熱。關鍵在於誰能堅持到最後。楊瀚森的潛力與天賦毋庸置疑,但唯有在 G 聯賽中打出統治力,才能重新贏回主帥的信任,重新登上 NBA 舞台。
七天後的 G 聯賽,將是他證明自己的第一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