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凡博中國賽遭DNP惹爭議 籃網被批不懂人情世故
導讀目錄:
- 一、事件回顧:中國賽焦點卻未上場
- 二、球迷與媒體怒批:不懂人情世故的籃網
- 三、為何不讓曾凡博登場?教練考量與NBA立場
- 四、媒體聲音:人情與商業的錯位
- 五、曾凡博的未來:從冷板凳到機會之門
- 六、結語:NBA中國賽的啟示
一、事件回顧:中國賽焦點卻未上場
10月12日,NBA中國賽第二場在上海落幕,布魯克林籃網以111比109險勝鳳凰城太陽。這原本是一場充滿友誼與娛樂意味的比賽,現場座無虛席,氣氛火熱。然而,全場最受中國球迷期待的名字——曾凡博,卻始終未能登場。比賽結束,數萬名觀眾的熱情瞬間轉為失落與不滿。
全場比賽,曾凡博從頭到尾坐在替補席,沒有熱身、沒有機會。第四節時間逐漸耗盡,場邊觀眾開始高喊「換凡博!換凡博!」,期盼看到中國球員在自家主場亮相。但籃網主帥喬迪·費爾南德斯始終按兵不動,最終小曾成為全場唯一一位未登場球員之一,留下滿場遺憾。
二、球迷與媒體怒批:不懂人情世故的籃網
比賽結束後,社交媒體上瞬間炸鍋。許多中國球迷直言籃網隊「太不給面子」,認為他們錯失了在中國市場展現誠意的機會。知名籃球媒體人麥穗豐直言:「誰在乎季前賽勝負啊?球迷是為了看曾凡博才買票進場的,就算讓他上去打一分鐘,大家也開心。這樣球迷滿意、媒體滿意、贊助商也滿意,何樂而不為?」
另一位評論員江南的城更是語帶嘲諷:「籃網真是不懂人情世故,難怪戰績多年不上不下。中國球員在自己國家主場比賽都得不到出場機會,這是哪門子的交流比賽?」
球迷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留言:「我們不是想看贏球,而是想看到曾凡博在NBA球場奔跑的樣子」、「這是中國賽,不讓中國球員上場太失禮了」、「籃網下次別來了」。輿論壓力之大,甚至連部分美國媒體也關注到了這場「情緒風暴」。
三、為何不讓曾凡博登場?教練考量與NBA立場
從技術層面來看,籃網主帥的選擇也並非完全無理。據ESPN報導,籃網內部正在評估季前賽的最終名單,主帥希望在最後階段檢驗主力與輪換陣容的默契,為常規賽開局做準備。曾凡博目前並非正式合同球員,而是處於試訓與觀察期,因此未被列入主要輪換考量。
NBA總部方面也強調,中國賽雖為表演性質,但比賽安排仍尊重球隊自主決策,聯盟不會干預上場人員。不過,從行銷與外交角度來看,這樣的安排確實顯得「情商欠佳」。
有業內人士透露,其實籃網在第一場中國賽曾給曾凡博10分鐘上場時間,意在照顧主場球迷。但第二場教練團決定專注於戰術測試,最終導致他再次被冷落,這在中國觀眾眼中顯得格外刺眼。
四、媒體聲音:人情與商業的錯位
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,並非僅僅因為「沒讓一位球員上場」,而是牽涉到更深層的文化與商業問題。NBA多年來極度重視中國市場,然而此次籃網的表現卻被視為一次行銷失誤。中國媒體人「別跑剛背豬」更是一語中的:「曾凡博好好練,以後讓他打給他們看。現在不給機會,以後他讓他們花保障合同請回來。」
這句話折射出許多中國球迷的情緒——我們不求NBA施捨舞台,但希望他們能尊重這片市場與觀眾的情感。NBA在中國擁有超過3億觀眾,每年中國賽票價高昂,贊助商林立,而球迷最大的期待,就是看到自家球員站在最高舞台。
從行銷層面看,籃網此次確實錯失了「本地共鳴」的絕佳時機。一分鐘的上場時間,也許無關比賽結果,卻可能換來整個國家觀眾的好感。
五、曾凡博的未來:從冷板凳到機會之門
面對外界喧囂,曾凡博本人並未公開發聲。根據《體壇週報》報導,他將先返回北京辦理簽證,隨後再赴美隨籃網訓練。消息人士透露,球隊仍在評估是否給他提供雙向合同。這意味著他仍有機會在新賽季中出現在NBA賽場。
事實上,曾凡博自夏季聯賽以來進步明顯。他擁有出色的臂展與運動能力,防守端靈活,投射手感穩定。在第一場中國賽中,他雖僅出場10分鐘,但完成一次搶斷與兩次快攻,展現潛力。若能持續提升力量與對抗性,他仍有望在NBA立足。
中國籃球迷對曾凡博寄予厚望,視他為「周琦之後的新希望」。而此次DNP事件,反而讓更多人認識到他在NBA的現實處境——艱難但充滿機遇。
六、結語:NBA中國賽的啟示
曾凡博的「零出場」事件,表面看是一場小插曲,實則折射出NBA與中國市場之間的微妙平衡。籃網隊或許在戰術層面有其理由,但忽略了最關鍵的一環——情感共鳴。中國賽不僅是表演賽,更是文化交流與品牌塑造的舞台。
在全球化的體育產業中,「尊重」往往比勝負更重要。曾凡博的經歷提醒人們,真正的交流不僅在於比賽,更在於理解與共情。或許下次當NBA球隊再次踏上中國土地時,能多一些誠意與溫度,讓體育回歸它最純粹的本質——連結人心。
結語:曾凡博雖遭遇冷落,但他代表的不只是個人命運,而是中國籃球新世代的堅持與希望。或許DNP只是短暫挫折,真正的故事,才剛剛開始。